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7篇
  免费   1060篇
  国内免费   2381篇
测绘学   230篇
大气科学   508篇
地球物理   2096篇
地质学   3893篇
海洋学   791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227篇
自然地理   26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263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321篇
  2017年   231篇
  2016年   328篇
  2015年   350篇
  2014年   430篇
  2013年   432篇
  2012年   425篇
  2011年   478篇
  2010年   376篇
  2009年   428篇
  2008年   402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406篇
  2005年   334篇
  2004年   286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The Aït Attab syncline, located in the Central High Atlas, displays a curved geometry in plan view, and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spectacular fold shapes in the Central High Atlasic belt. We conducted a paleomagnetic study in Jurassic-Cretaceous red beds 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 of this geometry. The Natur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NRM) is dominated by a secondary magnetization carried by haematite with unvarying normal polarity that has been dated at about 100 Ma. The regional fold test performed in both limbs of the syncline is positive and the paleomagnetic vectors (after tectonic correction) are parallel throughout the curvature, indicating a negative oroclinal bending test. These results are in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works that consider the bent geometry of this syncline to result from subsequent distortion of originally NE–SW trending structures by rotation about a vertical axis. We interpret the NRM data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Aït Attab syncline is a primary feature, resulting from the influence of pre-existing, NE–SW and E-W-striking extensional faults that developed during a strike-slip regime. Paleomagnetic results also reveal that the tilting observed in the sampled red beds is post Albian, probably linked to the Cenozoic inversion of the High Atlasic belt.  相似文献   
62.
为了使雷电临近预警技术在雷电灾害防御业务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针对电子系统的雷电灾害特点,在传统被动防雷技术基础上,提出基于雷电临近预警的主动防雷技术,应用雷电临近预警和远程控制等技术,开发以B/S结构为架构的雷电临近预警应用系统。对2013年8月—2014年8月福建省泉州市4个无线电监测站的主动防雷应用效果进行两种方法的预警效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主动防雷技术是对被动防雷技术的一个较好的完善和补充。采用闪电数量对比分析,4个监测站的有效预警率为69%,采用预报评分方法对比分析,4个监测站的平均准确率为53%,对雷电活动发生较为集中的区域预警效果较好,对雷电活动发生较为零散的区域预警效果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63.
范凯波  高玉春  梁丽 《气象科技》2015,43(5):783-787
随着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的广泛布网,雷达的维修维护工作显得日益繁重。利用虚拟仪器测试系统对雷达重要参数指标测试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本文从发射机射频脉冲包络以及其测量方法的介绍出发,搭建一套基于PXI(PCI eXtensions for Instrumentation)模块化仪器的虚拟仪器系统,采用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软件编程实现参数测试测量功能,通过实验完成了对脉冲包络的重要参数测试。虚拟仪器测试系统与传统仪器对比测量结果,验证了该测试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4.
通过T639模式预报产品在内蒙古地区降水量、2 m温度、相对湿度和10 m风向、风速及降水过程预报效果的适用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温度和相对湿度预报的准确率较风向、风速明显偏高,温度和相对湿度预报的误差系统偏小,风速预报误差偏大的概率较大;降水量的预报准确率随降水等级增加而递减,对小雨而言,模式漏报率小于空报率,多报降水的偏差和少报降水的偏差相近。在预报要素空间分布上,风向预报的偏差顺时针偏转,其夹角小于45°,温度预报偏差总体偏小,相对湿度预报偏差由西向东表现为“+、-、+、-”的分布特征;小雨和中雨落区预报偏大,暴雨落区预报偏小;贝加尔湖冷涡强度的预报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预报偏弱,影响范围偏西偏北。  相似文献   
65.
页岩气是一种新的能源矿产,具有巨大的勘查开发潜力,现已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采样测试作为一种勘查手段,在页岩气气藏岩性、成因来源、赋存形式、成藏特征、成藏条件、含气量等方面的研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页岩气的勘查开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页岩气资源评价等勘查中,正确采集测试样品、合理选定测试项目和测试方法、有效运用采样测试这一勘查手段,是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66.
夏唐代  孙苗苗  陈晨 《岩土力学》2011,32(8):2402-2408
与Aviles等学者的多重散射隔振理论相比较,采用更为完整的Fourier-Bessel函数系的级数展开表达式来研究弹性波入射下的多重散射问题。引入Graf加法定理,并结合位移和应力边界条件,推导了无限均匀弹性介质中任意分布的多个弹性圆柱体对于平面水平向剪切波(SH波)入射时散射系数的理论解析解。随后,取圆柱体分布于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上,则问题演变为双排弹性桩屏障对于弹性波的隔离问题。引入无量纲位移(屏障后土体总的位移与仅由入射平面水平向剪切波引起的位移的比值)和透射系数(屏障宽度范围内无量纲位移的几何平均值)的概念来研究屏障的隔振效果。重点讨论了双排桩间距h以及桩土的剪切模量比ξ对于屏障整体隔振效果的影响,阐述了双排桩屏障的隔振性状。特别地,当h=0时,该问题退化为常见的单排非连续屏障的隔振问题。  相似文献   
67.
侯娟  张孟喜  张陶陶  陈通 《岩土力学》2011,32(8):2365-2370
分别针对纯砂地基、水平加筋地基和新型三维立体加筋(简称横-竖加筋)地基进行了多组模型试验。主要研究了单层横-竖加筋深度和横-竖加筋层数对地基的影响,并通过与水平加筋地基的比较,结合横-竖地基砂土滑移面的形状,初步分析了横-竖加筋地基的加固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同等试验条件下,横-竖筋的加筋效果较水平筋的好,对于单层横-竖加筋地基,加筋效果随加筋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加筋深度超过一定范围后,加筋对地基受力性能的改善不明显。对于多层横-竖加筋地基,随加筋层数的增加,承载力增加,沉降减小。  相似文献   
68.
大岗山坝区岩体现场剪切蠕变试验及参数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场剪切蠕变试验是了解岩体剪切蠕变特性的最重要手段。针对大岗山水电站坝区"硬、脆、碎"辉绿岩脉进行了现场剪切蠕变试验,分析了岩体的剪切蠕变变形规律和剪切蠕变速率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剪应力较小时坝区岩体剪切蠕变仅呈现出减速蠕变和稳态蠕变2个阶段;当剪应力接近屈服强度时,坝区岩体剪切蠕变速率由渐变增长转为突变增长,岩体在短时间内即发生破坏,呈现出加速蠕变特性。恒定正应力下辉绿岩体的稳态流变速率与剪应力之间可用指数关系来表征。根据剪切蠕变试验曲线,进行了岩体剪切蠕变模型辨识。辨识表明,西原模型可以较好反映坝区辉绿岩脉的剪切蠕变特性。通过优化反演获得坝区岩体的剪切蠕变参数,为坝基边坡工程稳定性分析和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69.
两淮煤田绝大部分是被厚数百米的新生界松散层掩盖,其中含有若干个含水层,为掌握这些含水层的富水性和水文地质特征,需要对含水层进行抽水试验.新生界松散含水层抽水试验止水方法有多种,通过对祁东煤矿南部采区水文地质探查工程SQ9孔新生界底部“四含”抽水试验止水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止水方法.  相似文献   
70.
中国上海地区地铁隧道一般位于第④层淤泥质黏土层中,在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隧道周围土体变形引起隧道轴线沉降,有些区段隧道轴线沉降量已超过20cm,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本文以上海第④层原状淤泥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循环三轴试验,模拟地铁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荷载,研究荷载作用下上海淤泥质黏土的累积应变、孔隙水压力及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